世代交替

今天的報章上刊登了一篇有趣的專題報導,題目叫“新世代與舊世代”。文中分成兩個部分,列舉出新舊兩代之間對於各方事物在思想上的差異,整理出一個有趣對比的分析。

怎樣劃分新舊世代?首先,我覺得年齡並不是定義的決定性關鍵。這裡所指的“世代”在我認為,可以是一個人對新事物、新思想的“接受度”,而不是單純的說,七八年級生就一定被歸類為新世代;而“前輩們”自然而然屬於舊世代,那樣也未免太淺薄了。如果一個四十歲的人善用電腦網絡,跟進現代步伐,他可以是新世代族群;同樣的,如果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抱持著傳統的思想模式過日子,他也可以是舊世代族群。

時代不斷變遷,不只是具體的流行在汰舊更新,連思想也產生驟變。能像變色龍一般變換自身的膚色,配合外在環境的改變作適當的調度,以適應這個五花十色的萬花筒世界,這些人就是新世代族群。他們的接受度較大,適應能力也較強,應對社會中的事物通常遊刃有餘,認為不一定要吃的苦中苦,也能成為人上人。而在資訊爆膨的時代,仍堅守以往一貫路線穩扎穩打,不隨泉湧不斷的思想洪波逐流,這些人就是舊世代族群。他們都習慣了自己一直以來行走的步調,比較不願意做出改變妥協現在的社會,認為只有苦盡才會甘來,在新世代眼中往往被套上“食古不化”的名牌。

第一部分的標題是“新舊世代的十個愛”,把兩個世代對待生活與世界的不同態度一一舉出,在此節選出其中幾項:

1)舊世代愛交筆友,新世代愛聊天室--我想這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副產品(幾十年前當然不可能有這種現象)。藉由電腦的普及性,許多新世代(不見得只是年輕人,應凡指願意使用電腦的人)擅用網絡四通八達與迅捷的優點,作為與四海朋友保持聯繫的管道。相較之下,手寫信件雖然越來越珍貴稀少,但在這個事事講求“快狠準”的時代,若拿來作為“高頻率聯絡方式”顯然已經落伍了,且時效甚低。

2)舊世代愛名人思想,新世代愛自我哲學--舊世代喜歡崇拜名人,從李白、魯迅到羅大佑身上學習到他們的思想與作為,期待自己也可有所作為。反觀新世代愛思考,不論是周傑倫的“屌”文化,還是熱爆全球的達文西密碼,新世代從流行話題中發展出自己的哲學,努力將之實踐到人生中,讓自己活得更精采。

3)舊世代愛投稿評論,新世代愛上線革命--對於自己的滿腔熱血,兩代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。舊世代愛投稿,用犀利的筆鋒吶喊自己的意見與理念;新世代擅用網絡,通過網路留言板、線上論壇與部落格打抱不平、聲援討伐,最近更盛行YouTube,把影象傳上網。

4)舊世代愛瓊瑤式,新世代愛斷背式--這里的“斷背式”愛情觀是廣義的,指的是相信與接受愛情不應因性別、年齡與種族等因素受阻,他們不畏世俗輿論,勇敢去愛;舊世代則嚮往“瓊瑤式”愛情觀,相信愛情要努力經營,排除萬難,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。

5)舊世代愛閱讀知識,新世代愛吸收資訊--舊世代透過莎士比亞、中國四大名著、唐吉珂德、家春秋等與世界文化接軌,他們相信閱讀是心靈成長的必經之路,喜愛征服人心的思潮魅力。與其閱讀正經八百的嚴肅體裁文章或書籍,新世代更偏愛以幽默易懂的淺白手法論大道理,他們勤於吸收新知,透過雅虎與Google與世界新聞接軌,喜愛涉獵各式各樣的廣泛知識,讓自己更有資格迎戰多變的未來。

下篇將繼續討論“新舊世代的十個惡”。


PS:資料來源報章。

Comments

Bold & Delicious